您 好,欢迎进入mgm美高梅79906官方网站!

不同文化背景下家庭教育的差异比较

发布时间:2015-01-20 | 人气:

不同文化背景下家庭教育的差异比较

               --以中美为例

胡姣

摘要:家庭教育作为人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人的成长及对整个社会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同的文化背景孕育了不同的家庭教育,中美两国在价值观念、民族性格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两国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对也呈现出不同的文化差异与特征。本文基于中美两国不同的文化背景,从家庭教育的目标、主体及实施方法等三个方面进行比较与分析,得出教育结果的差异,进一步提出促进我国家庭教育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文化背景  家庭教育  差异

进入21世纪,家庭教育成为了最热门的话题,在人们的生活中越来越重要。作为社会的最基本单位,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地方是孩子接触到社会的第一个地方,也是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最主要场所,对其日后良好习惯的养成和智力的开发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家庭教育是所有教育中最早期最重要的一环,它对孩子的思维模式和世界观的形成意义重大。中美两国在家庭教育上存在显著差异,如在家庭成员的相互关系上,我国家长大多处于统治地位,而美国家长更注重与孩子平等相处;在育儿观上,中国家长大都希望孩子能出人头地,而美国家长更着重提高孩子的生存适应能力;在教育方式上,中国家长喜欢包办替代,而美国家长更愿意让孩子自己动手实践,这些差异导致了两国儿童成人后在生存适应能力上的明显差距。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家庭教育的差异有助于正确认识并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方法,对促进孩子健康成长、提高未来人才的素质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2.中美两国的文化差异

 一个民族的文化是在其历史演进过程中逐渐积累而成的,这是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心理模式和类型,是一种肇始于过去,融透于现在并直达于未来的一种意识趋势(栗新,2006)。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其主导文化是儒家文化;而美国是一个仅有二百多年历史的新兴国家,受欧洲文化的影响较大。由于历史背景、发展过程、观念意识等因素的不同,从而使两国的文化存在着许多差异本位主义的差异、价值取向的不同、民族性格的区别、思维方式的反差是中美家庭教育文化差异的集中体现。

2.1本位主义的差异

中国社会的根基在家庭家国同构是中国社会的典型特征。中国人重视家庭生活,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家庭为本位的,注重个人的职责与义务,呈现出如下特点:(1)家庭的教育功能强化。在中国传统社会,家庭肩负多种的社会职能。其具有家国同构的鲜明特性。而子女教育是家庭生命延续的一部分,因此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还在于达到“家教持久”的目的它是维持发展家庭社会政治地位,保存弘扬家庭文化的重要工具(王敏琦,2014)。(2)教育以家庭利益为主要价值取向。在中国,“光宗耀祖”、“光耀门第”是读书人的追求与目标个人利益与家庭利益是融为一体的。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永生观”紧密相关。

西方文化以个人为本位注重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在教育上表现为将受教育者放在突出地位强调个性的培养个人本位与西方的家庭变革密切相关(郑维佳,2009)。这种教育传统历经14至16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18世纪的法国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运动以及20世纪初的实用主义等思潮而确定下来卢梭倡导自然和自由的教育杜威提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个人是掌握自身经验建构的主体但是个体本位并不等于个人主义更不等同于以孩子为中心家庭呼唤有丰富个性的个人是能驾御自我,控制自我超越自我的拥有完美人格和健全个性的真正现代意义上的现代个人而不是自私自利依赖性强的功利化的个人(王敏琦,2014)

2.2价值取向的不同

价值观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前提是人们对大自然的认识即自然观或宇宙观。中国人传统的宇宙观或对自然的态度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指人们对自然规律的顺从和对自然的崇拜。人与自然是朋友应该和谐共存。中国受这一儒家哲学思想的影响从而形成了群体取向价值观即非常重视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利益必要时忽略甚至牺牲个人利益。受西方哲学观的影响美国人则认为宇宙间的天地万物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自然是人类的对立面、外在物人是自然的主人人可以征服和改造自然。美国受“天人相分”宇宙观的影响他们的价值取向是以个体主义为主即尊重个人权力、向往自由、崇尚平等和民主。因而“求变” “有所成就”和“个人至上”就成了他们的文化价值观念(王敏琦,2014)

2.3民族性格的区别

2.3.1求稳与求变

中国文化长期受儒家学说的支配、忠恕、中庸等已成为民族的集体无意识。这便形成了汉族文化的求稳的价值取向在政治上几千年封建社会的改朝换代只是皇帝家族的更替万变不离其宗于社会制度的本质无涉。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重视家庭和乐安宁追求社会稳定安土重迁甚至“父母在不远游”(唐红芳,2008)这种价值观念至今还在影响着社会改革和发展,中国人通常喜欢安定的生活,住在熟悉的地方,始终做同一种工作。美国文化中则与此完全相反求变的价值取向体现在各个方面。美国人不受现成规范的制约不满足于既有的秩序喜欢独辟蹊径标新立异力求在变的过程中体现出新意。在美国人的心目中变化就是打破常规就是不断创新不管其结果是好是坏他们都愿意去试去闯。生活中他们常常由一地迁往另一地,他们勇于尝试不同的工作,他们也常常在不断的变动之中发现自我,挖掘出自身的潜力从而达到成功。“万物皆变”可以说是美国人重要的价值观之一。

2.3.2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中国人非常看重群体意识,特别是在西汉董仲舒提出“大一统”主张以后,更是把家国一体的群体意识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这种意识体系下,中国个人被规定在与他者的关系中,人们总是通过“他者”来认识自己。人生的意义就是整体性的自觉依附和归顺,自觉地奉献于群体的目标。“个人” “个性” “自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没有生长空间的,不可能产生群体必须满足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观念(栗新,2006)。在家庭中,个人是血缘关系的一个环节,在社会中个人也是复杂关系网中的一个纽结,正是这种关系把所有个人联合成一个有机整体,个体消融于整体之中,整体的价值永远高于个人价值,个人只有克制自己,服从集体,以国家的需要为需要。

美国文化则不同,他们更看重作为个体的人,崇尚个人的发展,人人都想充分发挥自己独特的个性,充分享受个人的权利和自由。个人主义被认为是“反对组织的控制,肯定个人和团体的利益”,而这种意识乃是欧洲文化传统的延续,因此在这种文化传统中,个人是至高无上的。美国宪法清楚地表明,个人尊严的重要性、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的自由和正义之权不可剥夺。“个人利益至上,个人凌驾于集体和社团之上,个人凌驾于制度之上,制度是为个人而设立,集体为个人而存在。”强调个人高于集体,集体应满足和尊重个人的合法需要。   

2.3.3仁爱主义与实用主义

中国人的价值观内化于心性,讲求个人修养和品行,讲求万事以和为贵。日常交际时习惯于“卑己尊人”;生活“克己守道” “循规蹈矩”做事“求稳”追求天时、地利、人和。美国人较实际重视物质利益追求效率和效益。“天人相立”的哲学思想形成了他们个人至上的价值观(郑维佳,2009)美国人在决定自己的行为时,他们更多地考虑到自己的标准和利益有时甚至牺牲他人利益。在美国人眼里个人利益要比个人名望更重要因为利益是实在的而名望则是虚幻的

2.3.4顺从性与独立性

 以群体价值观为取向的中国人具有强大的内聚力。中国人的生活以父母和家庭为中心子女喜欢和父母住在一起以便互相之间有个照应在家庭生活中家长总是意味着权威作为统治者在家庭中处于核心地位。孩子在父母眼里永远是长不大的,一切要由父母做主,强调用诱导和压制的手法迫使儿童循规蹈矩,顺从听话。

与之不同的是美国的文化是欧洲文化,美国人深受欧洲新教思想的影响,同时又受文艺复兴的影响,他们追求自由、平等,十分重视个人权力和独立性。民主、自由、人权理念的人本主义思潮渗透于美国各个角落,依靠个人力量创造幸福。因此,在美国家庭,家长非常注重孩子独立性的培养,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的作用不是制造者、决定者,而是参谋和朋友。父母注重从小就培养孩子独立、自信、富于探索等个性品格,让孩子学会在社会允许的条件下自己做决定,独立解决自己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他们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平等对待,给孩子应有的尊重和理解。

2.4思维方式的反差

思维方式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是民族文化最深层次的内核。中国人崇尚直觉思维,擅长综合,处处从整体、从联系、从动态功能去把握事物的本质。中国哲学观察宇宙人生,以一种“统观” “会通”的方式即着眼于天地人我、人身人心都处在不同的系统或“场”之中美国人则强调理性和思辨以形成确定的概念为导向而概念通常以严格的定义引入思想以严密判断的形式表达理论则以原理规律等形式来呈现。事实必须是可靠的、客观的往往以实证方法为依托(郑维佳,2009)

3.教育差异的比较

中西家庭教育的差异显在我国的家庭教育中,父母占有绝对的主动权,大多数家长都选择为孩子设计未来,包办一切的权威式教育方式。而西方国家的家庭教育则恰恰相反,家长们以民主的教养方式为主,不良后果是容易导致孩子们性格放任,纪律涣散。我们从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三方面试作具体分析。

3.1教育目标不同

教育的目标往往决定其方向。一旦教育目标确定,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也就相应有了方向。在家庭教育目标方面中美由于受到社会文化、历史背景、思维方式等多方面的影响,家庭教育目标也各异。中国与美国家庭教育目标的不同,浅而言之可以说成是由于父母对孩子的期望的不同。

美国家庭教育的目标更多的是培养孩子成为一个社会人,使孩子能够拥有自己独立处理各种事务的能力美国的家庭教育一直将成人教育作为教育目标。 美国父母希望把自己的孩子锻炼成一个能生活自理的 “独立人”(余广俊,2010)。在孩子还年幼的时候父母们就给孩子布置一些任务并要求他们独立完成。 美国从锻炼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出发对孩子的教养采取放手而不放任的方法所谓放手即从孩子一生下来父母就设法给他们创造自我锻炼的机会和条件让他们在各种环境中得到充分的锻炼着重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

相比之下,中国家庭教育一直将成才教育作为终极目标,因而中国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个美好的将来, 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为一个有着“光明前途”的人才。在当代很多中国人的价值观中,一个光明的前途意味着有一份好的工作,期盼一生过着安逸幸福的生活。这样的教育目标具有很强的功利性,在竞争激烈、学历膨胀的中国,由于这样的目标,中国的父母特别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因为好的成绩意味着好的大学,才有机会在劳动力市场中获得一份体面的工作。他们唯一的要求就是孩子可以集中全部精力在学习上,其他事情父母全部代劳。 因此,尽管中国的孩子学习非常努力学习也很好,但是他们独立能力很差、缺乏适应社会、抵抗压力的能力。除此之外,中国父母过度地保护自己的孩子,有些父母禁止自己的孩子和社会接触,以防孩子养成一些坏习惯或被他人伤害。

3.2教育主体不同

在中国家庭教育中,父母是占主导地位的。 这主要是被中国长久以来 “父为子纲” 这样的传统文化影响。孩子在家庭生活中较少有发言权、参与权,父母在家庭里往往是权威,因此要求孩子守规矩,听从父母劝导,不要有意见。中国孩子的自主权较小,很多事要闻询父母意见,在重要选择上都是要父母做决定的(王雷英,2011)。比如报考什么学校,培养哪项特长,甚至是婚姻大事还要家长做主。美国家庭教育方式更民主,讲究人人平等,这是跟他们整个社会大环境下追求民主和人权有关的。在美国家庭教育中孩子是教育的主体父母尊重孩子的人格和人权,把孩子当作是一个独立的和平等的家庭成员相待,与孩子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王雷英,2011)很多时候父母和孩子会是一种朋友关系,他们会倾听孩子的烦恼,采纳孩子的建议,与他们平等的交流关系更密切。

3.3教育方法不同

家庭教育的方法是指家庭教育中父母教育孩子所采取的具体措施。总的来讲,在西方家庭里,父母主要用一种平等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在家庭里,孩子被看作独立的个体,他们尊重孩子的个性和权力(Pin,黄磊,2008)。相比之下,中国的家庭教育缺乏平等性。中国的父母大多数并不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来看待,他们认为孩子是自己的附属品、所有物,父母往往代表长辈,而孩子代表晚辈,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所以,在家庭教育方法上,西方父母会提倡开放式教育。具体方法比如说,孩子在家中有自己发言的权利,他们可以对家庭事务表达他们自己的意见;美国的孩子有权利选择,父母不会把他们的意见强加给孩子们,父母的作用是引导孩子们选择,或者是站在孩子身后给予他们鼓励和支持;父母可以与自己的孩子成为朋友,他们之间可以平等地交流沟通;美国的父母尊重孩子的隐私权,不会轻易窥测监督孩子的秘密行为(Pin,黄磊,2008)。而很多中国父母则提倡封闭式教育。比如说,孩子发表意见的权利更小,也就是说,中国的父母要求孩子遵守规矩,最好是无条件地服从家长的安排;中国的孩子选择的权利有限,大多数孩子要根据父母的意愿做事;中国的父母往往以权威的姿态出现,因此在家里,他们的地位要高于孩子;中国的父母经常干涉孩子的隐私权,比如,孩子的书包、日记还被检查、翻看。中国的父母们为了孩子能有一个“光明的前途”,不在乎孩子自身的需求,完全按照家长的意愿规范孩子的行为。

4.教育结果的差异比较

    由于中美两国家庭教育中各方面的差异,对孩子的教育结果也明显不同。中国孩子性格上大多内向含蓄,做事胆怯,依赖性强,也很守规矩,这样的性格当然有利也有弊一方面可以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优秀的执行者,容易控制,但另一方面也会让孩子缺乏想象力和创新精神自信心易受打击做事保守犹豫(王雷英,2011)。由于父母在孩子面前孩子经常以权威出现这样不平等的关系导致他们之间的代沟较大父母或孩子经常会抱怨对方的不理解孩子被动的执行父母的要求这样会很难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热情而且一旦孩子进入大学忽然得到极大自由,会不知如何控制自己在大学里不再严格要求自己很容易养成懒惰散漫的坏习惯。   

相对来说美国孩子一般性格很积极,活跃开朗,社交能力强,能与人和谐相处,胆大敢冒险,富有想象力和创新精神。但是这样的性格也会有负面效应, 美国孩子中常有喝酒,吸烟甚至吸毒的现象,而且犯罪率也比中国高很多。美国家长跟孩子建立朋友一般的友谊,在跟孩子交流过程中平等对待,这样他们的代沟小,容易互相理解,但父母过早地把成人的思想传递给孩子会让他们早熟美国孩子独立生活能力较强美国孩子十几岁时便兼职赚取学费和生活费,有作为社会成员独立存在的信心和勇气自主能力强会合理规划自己的人生大多数年轻人很早脱离父母独立生活。

5.对我国家庭教育的启示

由于两国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中国和美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家庭教育。我们应该尊重彼此的文化特点,并借鉴美国在家庭教育方面有价值和合理的成分来丰富我国家庭教育的理念和方法。通过对中美两国家庭教育的对比分析,对我国家庭教育提出几点建议。

5.1 建立新型的父母子女关系

家长应放下自己权威型的角色定位,和子女建立平等民主的关系,子女应当接受父母的教育,而不是父母任意支配的附属品。父母有教育子女的权利,同时这也是父母的义务,绝不是特权。父母应当转变观念,尊重子女的人格和自主权利。只有这样,家庭教育工作才能顺利进行,培养出来的子女才能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才会有所作为(周静,王永杰,2012)

5.2更新评价子女的标准

中国家长不断地用外在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孩子, 由此就产生了前边所说的横向比较, 从而让孩子不断了解和调整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 这样的标准所培养和塑造出来的人往往像工厂批量生产出来的产品一样(唐梅,2007)。中国家长急需更新评价子女的标准,因为科学合理的评价具有很强的引导性,能指导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中国家长不要再一味地要求子女“听话”、“顺从”了,而应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子女的创新意识,支持他们有自己的见解(周静,王永杰,2012)

5.3 建立新型的家庭教育模式

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我国的家庭教育模式应由封闭型的家庭教育向开放型家庭教育转变。家庭教育应该保持内外信息的交流与沟通家长要充分利用社会生活教育子女,让子女在实践中主动接受教育而不再是被动灌输知识中国家长要学会让孩子走出家门融入广阔的社会当中家长要鼓励子女支配自己的言行,给予孩子更多的选择权,让其在实践中经受锻炼,主动接受教育,变得更加独立

5.4 社会、学校和家庭要加强合作

首先,各级政府和妇联组织要重视家庭教育,强调家庭教育必须以德为先、以德为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融入到家庭教育。其次,办好家长学校,发挥自身的优势,有针对性地选择教育内容开展教育。再次,普及科学正确的教育理念,提高家长的素质和教育能力,使家长、学校和社会紧密协作,帮助孩子们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周静,王永杰,2012)

6.小结

由于两国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中美家庭教育过程和结果存在着很多的不同。我们应该尊重彼此的文化特点,并借鉴美国在家庭教育方面有价值和合理的成分来丰富我国家庭教育的理念和方法。随着中国对世界日益开放,社会结构不断变化中国需要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眼光的接班人来提高未来的国际竞争力而传统的某些教育观念和方式已无法适应这一要求这就需要国人转变教育观念顺应时代潮流,开放思想,学习借鉴美国家庭教育中的先进元素,取长补短,实现人才的现代化这对中国未来教育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参考文献

Pin lizza,黄磊. 中美家庭教育比较[J]. 中华文化论坛, 2008, (S1): 233-237.

栗新. 从文化视角看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J]. 民族论坛, 2006, (12): 38-40.

唐红芳. 价值论层面的中西文化差异[J]. 求索, 2008, (2): 86-87, 123.

唐梅. 不同文化传统下中美家庭教育中的评价比较[J]. 世界教育信息, 2007, (4):49-51. 

王雷英. 文化视角下的中美家庭教育比较和启示[J]. 改革与开放, 2011, (1): 40-41.

王敏琦. 浅析中西家庭教育的差异及原因[J]. 绥化学院学报, 2014, 34(11): 126-128.

余广俊. 中国现代家庭教育模式的建构[J]. 理论月刊, 2010, (11): 87-89.

郑维佳. 由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看中西文化差异[J]. 安顺学院学报, 2009, (5): 23-25.

周静,王永杰. 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比较[J]. 科教导刊(中旬刊), 2012, (9): 219-220.

上一条:Ways to help minority students in Xinjiang learn English

下一条:浅述藏族的“一妻多夫”婚姻